心理学中人格与健康的关系
某些人格特质被发现与健康存在稳定的联系。如研究者发现外向性和严谨性能够预测个体的寿命;而攻击性往往与较差的健康状况(如患有心血管疾病)相关。现代人格心理学的研究主要发现,攻击性(宜人性的负向)、严谨性和神经质与健康的关系最为密切。
1.攻击性 攻击性人格表现出强烈的追求成功、争强好胜、缺乏耐心、容易产生敌意的情绪和攻击性行为,这些人格特点通过心理生理过程、损害健康的行为和对疾病的反应等多条途径对健康起作用。攻击性与心肌梗死早期阶段的寻求健康护理的延迟有关;攻击性与抽烟、睡眠不足及酗酒相联系,并且个体不能很好地坚持医疗休养方式;较高的攻击性还被证实具有较高的死亡风险(Weiss,Costa,2005)。此外,哮喘、肝病、关节炎等疾病与攻击性也存在一定联系(Suinn,2001)。
一般认为攻击性人格的人容易选择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同时缺乏社会支持,容易愤怒并与他人产生冲突。在长期的社会心理因素压力下,这类个体免疫力低下,神经内分泌系统处于高唤醒状态,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加,释放过量的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通过对脂类代谢、血流动力学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使血管外周阻力增加,血液黏稠度增加,加重心脏负荷,增加了心肌耗氧量和心脏缺血,导致心血管系统的病理生理变化。另外,通过神经内分泌因素,可加剧其他共存的危险因素的作用。如工作高度紧张能在短时间内促使血浆胆固醇上升;经常抑制愤怒而不能表达的人易发生高血压;在焦虑和紧张状态下也会升高血压、血脂和血糖,造成已有躯体疾病进一步进展。
2.神经质 高神经质常引起持续的负性情绪状态并且使个体惯常采取消极行为模式,伴有过度的自主神经活动及内稳态平衡受到干扰的倾向,这些都可能导致机体出现病理过程乃至慢性疾病,甚至被认为与早逝有关(Graham et al.,2006)。较早的研究(Costa, McCrae,1980)就报道了即便身体检查未发现疾病,高神经质个体也会更多地体验到躯体的不适并因此而就医。一直以来,在心理健康研究中,神经质就被发现与焦虑症、抑郁症、惊恐障碍、恐惧症、物质滥用、人格障碍等有较强的相关性(Khan et al.,2005)。高神经质能够增加个体罹患焦虑障碍及心境障碍的风险(Terracciano etal..2011);神经质能够对首发的重症抑郁进行预测(FanousetaL,2007);早年高神经质得分的个体患精神分裂症及自杀等的发生率要高于低分者(Fergussonetal.,2000)。而躯体健康上,高神经质被认为与异常的心血管系统及免疫系统功能存在联系(Lahey.2009),易患冠心病、高血压、湿疹、哮喘、肠易激综合征等疾病。在心血管疾病、癌症的患者中,高神经质个体死亡率也更高。此外神经质还能够预测糖尿病、心脏病的病程状况(Nakaya et al.,2006; Shipley etal,2007)。
3.严谨性 高严谨性能够让个体更好地应对压力,并且注重自我修养,与健康饮食、锻炼、戒烟戒酒等一系列的健康行为成正相关,对个体健康具有持续的保护作用,能够减少个体内化和外化问题,物质滥用的风险,降低其负性情绪,并提高其主观幸福感(Chapman et al.,2011)。另外高严谨性对于高神经质造成的压力应对问题能够起到缓冲作用,间接对其健康起到积极作用。高严谨性个体的寿命也相对更长。即使在慢性疾病中,严谨性也与更长的生存时间具有正向关联。与之相反的,有证据显示低严谨性个体多涉及对健康有消极影响的行为,如抽烟、酗酒、不健康的饮食、缺乏锻炼甚至某些高危行为,因而更易患糖尿病、高血压、脑卒中及精神疾病(Bogg,Roberts,2004)。
4.乐观主义 乐观除了与前述的应对方式有关,许多研究者也发现了乐观与健康的关系。乐观者在寿命、就医次数、自我健康报告、客观健康评定、免疫功能等方面都有更为积极的表现(Baker,2007;Conway et al.,2008;Carver, Scheier,2014)。在人格研究中,乐观与健康及相关行为均存在轻到中度的相关性。除了乐观本身在生理方面的作用(如提高免疫力).研究还发现乐观与一些维护健康的相关行为有关,如更多关注健康方面的信息、定期锻炼、健康饮食、较少吸烟嗜酒等。此外乐观者在患病后相较于悲观者会有更多的社交行为和社会支持,都有利于疾病的恢复。例如,研究者发现癌症的患者中,乐观者会更多地做出治疗计划并采用积极应对策略,能获得更好的术后康复效果(Applebaum et al.,2014);在心脏病患者中,乐观者的存活时间也更长(Tindle et al.,2009)。
除了上述发现外,外向性被认为使个体更倾向于积极的情绪,具有活力,喜爱社交。也有研究发现外向性高的个体具有较低的死亡风险和较长的寿命(Chapmanet al.,2011。而相反地,内向抑制特别是在负性情感上(如愤怒)压抑不去表达的个体则有较高的癌症发病率(Grossarth-Maticek,1982),如女性的乳腺癌(Thomas,McCabe,1980),并且其与冠心病也存在相关性(Haynes etal,1980)。但这些研究还非常有限,人格特质作用与健康的详细机制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人格在某些方面是变化的,同时,疾病本身也是动态变化的。未来,需要更多系统的而细致的研究确定互动。
2024-03-06 孙老师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