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老师的心理学科普知识:恐惧症
(一)恐怖与恐惧症
恐怖(fear)就是平常所说的“害怕”,即个体对不想发生或可能发生的事件的焦虑预感,或者对在给定的情况下真实或潜在的危险的评估,与情绪反应相比,它是一种认知过程。恐惧症(Phobia)一词来源于希腊语phobos,意为“逃避”“莫名其妙的恐慌”“害怕”。恐惧症是一种特定的害怕,心理学把它定义为“经常的,对某种特殊事物或情形的过度害怕;由于这些事物或情形客观上并不构成重要的危险源,这种害怕是持续的且没有合理的根据的”。最常见的恐惧症有三大类别:特殊恐惧症(动物及自然界其他元素)、社交恐惧症和广场恐惧症系列生理变化,如心跳加速或心律不齐、呼吸短促或停顿、血压升高、脸色苍白、嘴唇颤抖、嘴发干、冒冷汗、四肢无力,等等,这些生理功能素乱的现象,往往会导致或促使躯体疾病的发生,并对感到害怕的物体或情形产生强烈的逃跑愿望。而当个体不处于恐怖情形时,能够认识到害怕是被夸大的,即使通过对不合理恐怖的再认识或教育,但仍然会无力消除这种恐怖感。恐惧症产生的原因通常并不清晰,恐惧症患者通常能更好地从远处客观评价恐怖的情形的现实危险。但当他越接近他所害怕的情形时,由于认知的歪曲,他的评价变得越不现实。
恐惧症的主要特性是它包括了一个对相对安全情形的风险评估。由于世界上确实存在现实的危险,有时候很难区分现实的恐怖和恐惧症,无论是否有恐惧症,每个人都会避免车辆碰撞、火灾、爆炸和疾病等事件的发生。但恐惧症患者会害怕一些很小风险的情形,这个时候就很容易诊断一个人是否有恐惧症,但当恐怖看上去似乎是合理的时候,就不那么容易诊断了。比如当一个人由于害怕窒息而躲避地铁和大巴时,那他很明显就有恐惧症,但一个人回避在半夜时候步行去商店或者坐地铁时,就不能清楚地判断他是否有恐惧症。
(二)恐惧症的心理机制
人们恐怖的物体和情形的种类在历史的进程中有所改变,比如出现害怕辐射,撒旦恐惧症基本消失,但恐惧症和恐惧症患者的特征并没变。有趣的是,通常情况下恐惧症患者所害怕的物体也是非恐惧症患者所害怕的物体。精神分析学派如弗洛伊德认为起源于童年期的性心理冲突造成了恐惧情绪。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中,恐惧症又称之为“焦虑性歇斯底里”,儿童早期的恋母情绪冲突到了成人阶段,在性驱力作用下继续表现出强有力的恋母或恋父色彩,被闹割的恐怖和焦虑就产生了。
行为主义者则认为恐怖情绪的出现是不良条件反射(或行为学习)的结果。依据条件反射的原理,某些无害的事物或情境与令人害怕的刺激多次重叠出现,形成了条件反射,恐惧症也就产生了。具体说来,恐惧症是由于某些物体或情境与令人害怕的刺激多次重叠出现而形成了条件反射,因而获得了引起恐惧的性质,使得这些物体或情境成为恐怖的对象。在经典的刺激一反应理论中,无条件的定期强化维持了条件反射的存在,强化消失,条件反应也随之减弱。但是,在恐惧症中却是例外,不需要其他外部强化物的影响,患者可以在长达几年的时间中维持这种恐惧症状。在今天,条件反射理论已经被接受用来解释以情景刺激为主要原因造成的恐惧症。
此外,有研究还表明:恐惧症患者病前性格多为胆小、羞怯、被动、依赖、高度内向,容易焦虑、恐惧,并有强迫倾向等,因此恐惧症的发病可能也与性格有关。控制理论认为恐惧源自自我对危险的反应,个体最初的归因决定了反应水平的不同。而危险体验的唤起,可以是外部情境造成,还与自我所受到的挫折和被拒绝有关。恐惧是一种信号,表明自我正在竭力阻止挫折体验,并允许自我对挫折经验进行有效的监控和管理。
恐惧往往导致人际关系紧张,对周围的人事物不放心,没有安全感,胆小怕事。
2023.8.21 孙老师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