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老师的心理学科普知识:焦虑情绪
(一)焦虑与焦虑症
焦虑(anxiety)是一种紧张的情绪状态,并且产生诸如“紧张、颤抖、出汗、心悸和心跳加速”等生理症状,是人类与环境作斗争、生存适应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基本人类情绪。焦虑症(anxiety disorders),又称为焦虑性神经症,是神经症类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以焦虑情绪体验为主要特征。可分为慢性焦虑(广泛性焦虑)和急性焦虑发作(惊恐障碍)两种形式。焦虑症主要表现为:无明确客观对象的紧张担心,坐立不安,患者出现自主神经症状,比如出现心悸、手抖、出汗、尿频等。
当人处于焦虑状态时,几乎身体的每一个系统都会受到影响:生理系统会出汗,心跳加速和头晕:认知系统会处于“我将会自取其辱”的认知预期中:而动机方面则希望尽可能远离造成焦虑的情境;情感方面处于主观焦虑感之中;行为方面可能出现讲话或思维混乱。焦虑并不意味着都具有临床意义的病理情绪,在应激面前适度的焦虑具有积极的意义,它可以充分地调动身体各脏器的技能,适度提高大脑的反应速度和警觉性。只有具备某些病理性特征同时对正常的社会功能造成影响时,才成为病理性焦虑。弗洛伊德对现实焦虑和焦虑症进行了区别,他将现实的焦虑视为某种为非常理性的和清楚的、对觉察到的外部危险的反应,是一种自我保护本能的表现形式。而焦虑症源于觉察到的内部体验,当无意识冲动即将成为意识时的一种情感反应。因此,焦虑症与正常的焦虑情绪反应不同在于:①它是无缘无故、无明确对象和内容的焦急、紧张和恐惧;②它是指向未来,似乎某些威胁即将来临,但是患者自己说不出究竟存在何种威胁或危险;③持续时间长,同时伴多种躯体症状。
(二)焦虑症的发病机制
焦虑症的发病机理目前尚不明确,目前的研究主要分为两大观点:一是生理学派观点;另一是心理学派观点。生化病理机制方面有神经内分泌功能紊乱假说与神经递质假说。前者认为焦虑症与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HPT轴)、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素轴(HPA轴)、下丘脑-垂体-生长激素轴(HPS/HPGH轴)关系密切;后者神经递质系统的变异包括5-羟色胺(5-HT)、中枢GABA受体、TSPO(外周型苯二氮类受体)、去甲肾上腺素(NE)等。
心理学派的代表性理论有弗洛伊德的潜意识冲突论、行为学派的不良行为习得论及认知学派的非理性信念论。有研究者从三个方面对心理机制作以总结:①意识层面存在观念性恶性循环;②意识影响了大脑并扰乱了大脑的生理性协调与秩序状态,削弱了大脑对意识活动的统摄力,使意识内容浮泛与飘忽,从而为观念性恶性循环的建立提供了条件;③意识主要通过睡眠机制扰乱大脑的生理状态。有实证研究对33例焦虑症患者给予认知行为治疗,显效率为67.9%,说明对焦虑症的心理学治疗是有效的,这也表明焦虑症的确是一种心理疾病。
还有研究者在对焦虑症患者进行了明尼苏达多相个性测查(MMPI)及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16PF)测试后发现焦虑症患者在自律性、稳定性、有恒性3种个性特征分数低于正常组,紧张性、敏感性、忧郁性分数高于正常组,提示具有这种个性特征的人,若在一些引起持续紧张情绪、不良环境及内心冲突的情况下,由于大脑皮质内抑郁的弱化可引起皮质下兴奋的增强,中枢神经活动过程强烈而持久地处于紧张状态,超过神经系统张力所能承受的限度而导致焦虑性神经症的发生。
大家要注意:
1、焦虑导致很多神经症问题:比如:失眠、上台发言紧张、心脑血管疾病、考试焦虑、重大事件前紧张等等
2、尝试心理咨询元式催眠预防甚至彻底解决焦虑神经症一系列问题。
2023.8.20 孙老师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