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科普知识
1、心理健康的概念 心理健康(mental health)是健康的必要组成部分。但到目前为止,尚没有一个全面而确切的定义。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1946年)将心理健康定义为:“所谓心理健康是指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在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为最佳状态。”显然,这一定义是指个体心理功能良好、心理活动协调一致的状态。但过分突出了个人体验,而且“最佳”状态的标准难以掌握。《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将心理健康解释为:“心理健康是指个体的心理在本身和环境条件许可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而不是指绝对十全十美的状态”。2004年,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在日内瓦发布的《促进心理健康:概念、证据和实践》研究报告中提出,心理健康由社会经济和环境因素所决定,包括实现自身潜能、能应对日常生活压力、能有成就地工作、对所属社区有贡献等状态。这修正了以往将心理健康等同于没有疾病或衰弱的理解,将心理健康视为一个关于个体幸福的积极概念,该报告还进一步提出了"心理健康促进(mental health promotion)"的概念,即为促进个体幸福而做出的努力,旨在全面提升心理健康水平,突破了传统的“治疗”,开始关注心理问题的“预防”。
综上所述,心理健康可理解为,以积极有效的心理活动,平稳、正常的心理状态面对自身和不断发展的社会环境,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和调控能力。
2.心理健康的标准 国内外心理学工作者对心理健康的判断标准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大家公认的理想标准。1951年,心理学家马斯洛(Maslow)和米特尔曼(Mittelman)提出的十项标准得到了较多认可:①有充分的安全感;②充分了解自己,并能对自己的能力做恰当的估计:③生活目标能切合实际:④与现实环境保持接触:⑤能保持个性的完整与和谐:⑥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⑦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⑧适度的情绪发泄与控制:⑨在不违背集体意志的前提下有限度地发挥个性1⑩在不违背社会道德规范的情况下,个人的基本需求恰当满足。
我国的心理学家从适应能力、应激耐受力、自制力、意识水平、人际交往能力、心理康复能力和愉快胜于痛苦的道德感等方面阐述了心理健康的标准。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1)智力正常:智力是人们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思维力和实践活动能力等的综合。智力正常是人正常生活、学习、工作的最基本心理条件,是衡量人们心理健康的首要标准。凡是在智力正态分布曲线之内以及能对日常生活做出正常反应的超常智力者均属心理健康范畴。但是在智力正常的范围内,一个人智力水平的高与低,与心理健康水平并无明显相关。
(2)情绪良好:情绪良好是心理健康的核心。心理健康的人,其乐观、愉快、开朗、满意等极情绪体验占优势,善于从生活中寻找乐趣,对生活充满希望。虽然有悲伤、忧愁、愤怒等消移情绪体验,但能善于调整不良情绪,情绪反应和现实环境相适应。
(3)人际关系和谐: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心理健康的必要条件,也是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
人际关系和谐表现为:①善于和他人交往,既有知己,又有广泛的朋友;@在与他人交往中能保持独立而完整的人格,有自知之明:③能客观评价别人,④交往中积极态度多干消极态度,如尊重、信任、友爱和赞赏等积极态度多于猜疑、嫉妒、畏惧和敌视等消极态度,能接受和给予关爱与友谊。
(4)适应社会环境:能否适应发展变化的社会环境是判断一个人心理是否健康的重要基础。心理健康的人,能与社会广泛接触,对社会现状有较清晰正确的认识,其心理行为能顺应社会变化的趋势,勇于改变,以达到自我实现与社会奉献的协调统一、在行为方面,行为方式与年龄特点、社会角色相一致,行为反应强度与刺激强度相一致,能面对现实,适应环境,和社会保持良好的接触,能正确地认识环境、处理好个人和环境的关系:能了解各种社会规范,自觉地运用这些规范来约束自己,使个体行为符合社会规范的要求:能动态地观察各种社会生活现象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自己的要求,以期更好地适应社会。
(5)人格完整和谐:心理健康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健全人格。
健全人格的主要标志是:
①人格的各个结构要素都不存在明显的缺陷和偏差:
②具有清醒的自我意识,有自知之明,能客观地评价自己,生活目标与理想切合实际:
③具有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以此有效地支配自己的心理行为:
④有相对完整统一的心理特征。
心理健康的评判是动态而又复杂的问题,在理解和运用心理健康标准时应把握以下几点:首先,心理健康和不健康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而是呈现一种连续状态,其标准的划分是相对的。其次,心理健康标准反映的是社会对个体适应环境所应有的心理状态的要求,不同时代、不同文化环境的要求有差异,企求一个绝对客观的划分标准是不现实的。此外,心理健康与否指的是较长一段时间内持续存在的心理状态和此状态下较为稳定的习惯性行为,而不是短暂、偶然的心理现象,偶尔出现的不健康心理或行为并不意味着心理不健康,故我们在运用标准判断一个人心理是否健康时,应该将其行为与其一贯行为表现联系起来进行综合性评估。
健康心理学
一、健康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理论、方法和知识,综合研究心理、生物、环境、文化等因素对生理健康的影响,旨在促进健康、预防疾病的一个心理学分支学科、
健康心理学是“心理学在健康中的应用”,主张采用心理学的方法改变或娇正人们有碍身体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是心理学与预防医学的结合,它综合运用心理学的知识以及教育训练、科学研究和职业指导原则,探求健康、疾病和机能失调的原因,分析并促进社会保健系统的发展和健康政策的制订,以促进和维护健康,预防和治疗疾病((心理学大辞典)、2003)。
二、研究任务
关于健康心理学的任务,国外健康心理学家有不同的表述,比如:健康心理学是一门跨学科的,拥有多学科焦点的心理学分支,是一个多样化研究领域。它的研究范围包括个体的心理学背景,例如临床、社会、身心方面、神经心理学、社区、家庭以及政策等等(Kazak AE,2011)。在现阶段,健康心理学的干预过程已经广泛地应用在慢性疾病的管理、身心障碍的干预以及疑难杂症的辅助治疗等方面(NicassioPM,2004),“健康心理学要着手于传播生物、心理、社会模型,应对未来人口的变化,预防疾病,制定健康保健政策以及创新治疗技术”(Smith &Suls.2004)、健康心理学关注疾病的预防,设计干预措施,促进健康和减少疾病危险,参与医疗机构的健康保健项目,探讨疼痛管理、康复、妇女健康、肿瘤和戒烟等。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健康心理学还研究艾滋病、心身疾患、医疗顺从性、健康行为促进,分析心理社会和文化因素在特殊疾病中的作用,运用心理学方法向个体或公众推介健康生活方式。同时,还应对未来入口的变化,建立合理的保健措施,节省卫生经费和减少社会损失,以及为有关的卫生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等。另外,健康心理学还关注免疫功能中的生物、心理、社会间相互联系、疾病恢复、康复中的影响因素、患重病个体的心理调整等。
三、健康心理学的主要任务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研究与疾病和健康有关的行为因素:包括健康信念、吸烟、饮食行为、性行为、成瘾行为、睡眠行为、文化和环境等因素。并探讨互联网、手机和电子游戏机等现代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
(2)探索如何减少疾病相关行为,以及影响治疗和康复的行为问题:沙及糖尿病、癌症、高血压和冠心病、肿瘤等心身疾病问题的预防。探讨医疗顺从性、疾病恢复-康复中的影响因素、个体患病后的心理调整、疼痛管理以及特殊人群的健康心理学问题。
(3)研究行为影响健康和疾病的机理:探讨神经、心理、内分泌和免疫功能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机理。
(4)探讨个体、群体和社区中健康行为的维持和疾病相关行为的转变:主要是设计干预措施,参与健康保健,参与初级健康项目。
(5)如何改进社会健康保健政策、加强医疗机构的管理,创造维持健康的良好外部环境。
专栏:加强重点人群心理健康服务
1.普遍开展职业人群心理健康服务。针对职业人群工作压力大、职业倦息比例高的现状,要求各机关、企事业和其他用人单位制定实施员工心理援助计划,为员工提供健康宣传、心理评估、教育培训、咨询辅导等服务。为处于特定时期、特定岗位、经历特殊事件的员工,提供心理疏导和援助。
2.全面加强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儿童青少年时期的心理健康状况将深刻地影响其未来人格发展。因此,文件要求学前教育机构、特殊教育学校、中小学、高等学校等各级各类学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此外,对大学生自杀预防、留守和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服务、遭受欺凌和伤害的儿童青少年心理创伤干预提出了要求。
3.关注老年人、妇女、儿童和残疾人心理健康。调查显示,老年人、孕产期及遭受性侵、家暴的妇女、留守儿童、残疾人是心理健康服务的重点对象。文件要求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尤其是老龄办、妇联、残联和基层组织,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和优势,通过培训专兼职社会工作者和心理工作者、引入社会力量等多种途径,为老年人、妇女、儿童、残疾人等重点人群提供心理辅导、情绪疏解、家庭关系调适、纠纷调解等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服务。
4.重视特殊人群心理健康。流浪乞讨人员、服刑人员、刑满释放人员、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社区矫正人员、社会吸毒人员、易肇事肇祸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等人群,这些人社会支持差,融入社会困难,常遭受排斥和歧视,易产生心理问题。文件要求健全特殊人群帮扶体系,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帮助其融入社会;高度关注其心理健康,加强心理危机干预,预防和减少极端案(事)件的发生。
5.加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服务管理。近十余年来,在国家有关部门支持下,各地卫生计生、综治、公安、民政、人社、残联等部门加强合作,在患者登记报告、救治救助、康复服务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文件按照《全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15-2020年)》要求,提出多渠道开展患者日常发现、登记、随访、危险性评估、服药指导等服务,提高患者医疗保障水平,做好医疗康复和社区康复的有效衔接。
资料来源:《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政策要点解读